|
不同瓷砖的吸水率不同,铺贴前泡水时间有讲究。瓷砖泡水不是玄学 (厨房里,张师傅正把整箱瓷砖往水池里倒,业主小王急忙拦住) “张师傅,这瓷片上个月刚在展厅泡过!” “那是样品,出厂至少半年了。” “泡半小时够了吧?” “釉面砖要两小时起。” 这些对话每天都在装修现场上演。泥瓦匠们清楚,瓷砖内部藏着肉眼看不见的"呼吸系统"——孔隙率和致密度决定着每块砖的"饮水量"。就像不同体质的人喝水速度不同,陶土含量高的瓷砖内部如同松软的面包瓤,吸水快但存不住;而通体砖结构致密,就像压缩饼干,需要慢慢浸润。 陶质砖(吸水率>10%)泡水必须彻底。常见于复古小砖,其断面呈米黄色,手指轻弹声音发闷。这类砖在切割时就会扬起粉尘,需浸泡4小时以上,直到不再冒气泡。去年滨江壹号院的案例中,某施工队为赶进度缩短泡水时间,两个月后墙砖成片剥落,维修费用超过五万。 炻质砖(吸水率0.5%-10%)常见于现代仿古砖。这类瓷砖断面可见灰白色胚体,建议使用35℃温水浸泡。某品牌800x800mm哑光砖实测显示,25℃水温下需90分钟饱和,而35℃水温仅需55分钟。切记冬季施工要延长泡水时长,北方某工地曾因忽略温差导致大面积空鼓。 瓷质砖(吸水率<0.5%)并非完全拒水。某实验室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,其表面密布纳米级孔隙,施工前仍需用湿毛巾擦拭背面。但通体大理石这类产品若长时间浸泡,水泥砂浆中的水分反会被瓷砖"倒吸",造成粘接层脱水。 老泥工都会准备两个大塑料箱:A箱存新拆包的瓷砖,B箱存放阴干砖。当A箱砖完全沉底时,立即转移至铺贴区,同时将B箱水放掉续泡新砖。这种流水作业既能保证施工连续性,又避免砖体过饱和——就像煮面条要"中间点水",掌握好火候才能筋道。 |